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该如何处理?心内专家给出解答
2022-02-21 来源:医脉通
关键词: 心衰 利尿剂抵抗

利尿剂是心衰治疗的基石药物,能够通过增加患者尿量使细胞外液容量降低,显著缓解症状,并对体液潴留起到控制作用。

 

然而,在临床上使用利尿剂时均可能在减轻水肿的目标尚未达到之前,出现利尿剂抵抗(利尿作用的减弱或消失)。那么,关于利尿剂抵抗该如何处理?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航教授进行了解答。

 

利尿剂的分类及特点

 

1. 袢利尿剂

 

袢利尿剂(包括呋塞米、托拉塞米、布美他尼)适用于大部分心衰患者,特别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肾功能受损的患者。

 

袢利尿剂剂量与效应呈S型关系,严重肾功能受损患者[eGFR<15ml/(min·1.73m2)]需要增大剂量。

 

无严重肾功能受损时,呋塞米注射液的利尿作用相当于口服剂型的2倍(即静脉用呋塞米10mg=口服呋塞米20mg)。

 

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口服用药的生物利用度较高(80%~100%),受肠道淤血影响小,静脉和口服剂型药效相似。

 

 1645435169179921.png

图1 袢利尿剂的药效动力学

 

表1 常用口服袢利尿剂的特点

 1645435185294083.png

 

2. 噻嗪类利尿剂

 

噻嗪类利尿剂的利尿效果较袢利尿剂弱,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、伴高血压且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。

 

氢氯噻嗪100mg/d已达最大效应(剂量-效应曲线已达平台期),再增量亦无效。

 

另外,在肾功能减退[eGFR<30 ml/(min·1.73m2)]的患者中,噻嗪类利尿剂作用减弱,不建议使用,但在顽固性水肿患者中(呋塞米每日用量超过80mg),噻嗪类利尿剂可与袢利尿剂联用。

 

3. 保钾利尿剂

 

钠通道阻滞剂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的利尿作用弱,一般与其他利尿剂联合使用。

 

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是保钾利尿剂。在临床上主要应用非利尿作用的低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,以改善心肌重构,如螺内酯20mg或依普利酮25~50mg。要达到利尿作用,需要使用高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,如50~100mg螺内酯。

 

依普利酮是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,对性激素受体作用小,不良反应少。

 

4. 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

 

普坦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为托伐普坦。托伐普坦不需要被分泌至肾小管腔内发挥作用,作用效率提高,利尿作用也不依赖于血钠和白蛋白水平。

 

托伐普坦在伴顽固性水肿或低钠血症的患者中疗效显著,对于老年、低血压、低蛋白血症、肾功能损伤等高危人群,托伐普坦依然有效。

 

其被推荐用于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、有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伤倾向的患者。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高钠血症。

 

5.碳酸酐酶抑制剂

 

碳酸酐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,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,代表药物为乙酰唑胺

 

注:临床上常说的利尿剂抵抗多指袢利尿剂抵抗。

 

急性心衰患者利尿剂治疗的管理

 

 1645435226453882.jpg

图2急性心力衰竭的利尿剂治疗(呋塞米)

备注:i.v. = 静脉注射。a袢利尿剂静脉注射的最大日剂量:通常为呋塞米400-600 mg,但在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可以考虑1000 mg。b联合利尿剂治疗是指在袢利尿剂基础上加作用于其他部位的利尿剂,例如噻嗪类、美托拉宗或乙酰唑胺。


表2 利尿剂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

 1645435325932565.png

 

 图3.png

图3 利尿剂阶梯式治疗

 

什么是利尿剂抵抗?

 

利尿剂抵抗是指在未完全控制患者水钠潴留、达到干体重之前,利尿剂的利尿作用减弱或消失的临床状态。对于利尿剂抵抗,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。

 

2019年欧洲共识提到应用利尿剂后2h尿钠<50-70mEq/L和(或)最初6h每小时尿量<100-150ml,表明利尿剂反应不佳。

 

我国2018年发布的《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》指出,每日静脉应用呋塞米剂量≥80mg或等同剂量利尿剂,尿量<0.5-1.0ml/kg/h;或满足如下标准时为利尿剂抵抗:

①尽管使用了大剂量利尿剂(静脉应用呋塞米≥80mg/d)仍持续存在淤血。

②尿钠量/肾小球滤过钠量<0.2%。

③每天口服呋塞米320mg,但72h内尿钠排泄量<90mmol。

 

利尿剂的机制

 

袢利尿剂应用可导致RAAS激活,引起远端肾单位肥大,从而导致利尿剂的醛固酮抑制,还会导致远端钠重吸收的增加,排泄减少,从而导致利尿剂抵抗,这时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患者可能有更好的获益。

 

 1645435404490339.png

图4 利尿剂机制

 

1. 利尿剂抵抗的全身相关机制

 

➤钠盐摄入过量:心衰患者高钠饮食可导致大量钠盐在利尿后被重吸收;

➤RAS系统、交感神经系统激活:钠重吸收增加;

➤过量使用血管扩张剂:会导致血管内血容量快速下降,平均动脉压下降,肾

血流量减少,肾小球灌注不足,进一步加重钠水潴留;

➤肾功能损伤:排钠量减少;

➤利尿后钠潴留:当肾小管液中袢利尿剂药物浓度低于治疗水平,不足以抑制

Na-K-CI共转运体,随后几天会出现代偿性钠潴留;

➤酸性环境阻断有机酸离子转运体,减少利尿剂在功能部位发挥作用;

➤血浆蛋白减少,肠道吸收利尿剂障碍;

➤药物相关作用,如使用NSAIDs。

 

2.利尿剂抵抗的肾脏机制

 

 1645435428456521.png

图5 利尿剂抵抗的肾脏机制

 

利尿剂抵抗该如何处理?

 

在处理利尿剂抵抗前,应首先明确有效的利尿剂作用包括四步:

①摄入和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;

②运输到肾脏;

③分泌到肾小管;

④与转运蛋白的结合。

 

利尿剂治疗的总体目标是缓解充血的症状体征,并达到排钠负平衡。明确以下几点或有助于预防/改善利尿剂抵抗:

➤正确使用利尿剂(滴定方法);

➤监测尿钠及尿量,及时发现利尿剂抵抗;

➤去除NSAIDs或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影响;

➤饮食:心衰患者钠摄入量与利尿之间的关系似乎更为复杂,目前没有定论;

➤治疗合并症,积极去除诱因:纠正低血压、低氧血症、代谢性酸中毒、低钠血

症、低蛋白血症、感染等,但临床改善利尿剂抵抗不显著。

 

1. 增加利尿剂剂量、改变给药途径

 

首选给负荷量,后持续泵注呋塞米,剂量10~40mg/h,确保尿量在150ml/h。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使肾小管始终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,保持持续利尿,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出现利尿剂抵抗情况。

 

2.换用其他利尿剂

 

40mg呋塞米、20mg托拉塞米、1 mg布美他尼的利尿效果相当。

 

3.联用利尿剂或换用其他利尿剂

 

2016年ESC指南建议,在袢利尿剂基础上,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或者螺内酯(Ⅱb类推荐)。2021年ESC指南对此进行了更新,建议对增加袢利尿剂剂量无反应的患者,联用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,以改善利尿剂抵抗(Ⅱa类推荐)。

 

4.使用增加肾血流的药物

 

理论上,小剂量多巴胺可改善利尿效果和肾功能、提高肾灌注,但临床益处

上未明确,利尿效果尚存在争议,原则上可以尝试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,若无

反应则应尽快停用。

 

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(rh-BNP):脑利钠肽能增强利尿剂的利尿排钠作用,而不降低肾小滤过率;并且抑制呋塞米对RAAS的激活。

 

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》指出,应用增加肾血流的药物,如小剂量多巴胺或重组人利钠肽,以改善利尿效果和肾功能、提高肾灌注,但益处不明确(Ⅱb,B)。

 

5.提高血浆渗透压

 

甘露醇

 

Trgal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,联合应用呋塞米及甘露醇静脉滴注的疗效确切,且不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及低钠血症。

 

②高渗盐水

 

研究显示,应用高渗盐水可有效改善临床终点。

 

高渗盐水方案是每日2次1.4%-4.6%的高渗盐水150ml+呋塞米250mg静滴。

 

6. 心衰超滤

 

2018中国心衰指南指出,对于急性心衰高容量负荷如肺水肿或严重外周水肿,且存在利尿剂抵抗的患者,可考虑超滤治疗(IIa,B);

 

对于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通常有明显的水钠潴留和电解质紊乱,容易合并利尿剂抵抗。推荐的治疗措施为床旁超滤治疗,以减轻液体潴留(IIa,B)。

 

2018 ESC晚期心衰立场声明建议,晚期充血性心衰患者应早期开始超滤治疗,不必等到应用大剂量利尿剂或利尿剂治疗无效时使用。

 

➤给予患者2000~4000ml/d超滤量及120~200ml/min血流量,每天治疗6~10小时,每天1次。

➤心衰专用超滤设备主要用于脱水,不能有效清除肌酐等代谢终产物,也不能纠正高血钾等严重电解质紊乱。

 

结语

 

临床上提到的利尿剂抵抗大多数是指袢利尿抵抗,利尿剂抵抗的出现与其药理机制相关(如钠重吸收增加、利尿剂的刹车现象)。在处理利尿剂抵抗时,应按照心衰指南正确地使用袢利尿剂,或者交换应用三种袢利尿剂(同等剂量)。

 

在增加利尿剂剂量效果不显著时,还可联用其他类别的利尿剂。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或螺内酯(利尿剂量)。若不能耐受或存在禁忌证,则可考虑加用美托拉宗、乙酰唑胺和托伐普坦。

 

如果仍然疗效不佳,则可考虑糖皮质激素、增加渗透压(高渗盐水、甘露醇)、增加肾血流(多巴胺、rh-BNP)和心脏超滤等治疗措施。


1645435965903608.png

图6 利尿剂抵抗的处理


资料来源:南京市第一医院, 张航教授. 重症心衰患者合并利尿剂抵抗的处理. GW-ICC 2021.

(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来源为“医脉通”,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授权转载时须注明“来源:医脉通”。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)

10
收藏 分享